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滦州市人民医院医共体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围绕“管理创新、人员下沉、畅通转诊、优化配置、信息赋能、慢病管理”六大核心任务,全面发力,致力于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务。凭借在医共体建设中的卓越表现,滦州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在“2024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公益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县域医共体榜样医院”的殊荣,成为县域医疗改革的典范。
01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医共体运行效率
02上挂下沉人员,激活基层医疗神经末梢
03畅通转诊流程,优化患者就医路径
04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服务区域共建
05借助信息赋能,助力医共体高效运行
06加强慢病管理,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五、构建县域医疗服务新生态之五——借助信息赋能
助力医共体高效运行
在深化医改的浪潮中,滦州市人民医院以信息技术为引擎,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打通医疗资源流通壁垒,实现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质效双升”,为基层群众构筑起高效、便捷、普惠的健康屏障。
构建多元资源共享中心,强化基层服务能力
滦州市人民医院依托前沿的信息技术平台,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资源共享中心,包括医共体心电网络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超声诊断中心以及120指挥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如同医疗资源的“超级枢纽”,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能,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
据统计,仅在2024年度,这些资源共享中心便累计为卫生院、村卫生室及120救护车提供了45056份影像、心电、病理诊断报告,接收并处理了11694份检验标本。这一举措使得基层患者无需远行,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上级专家的精湛诊疗服务,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难题,让优质医疗服务真正惠及民生。
远程医疗打破空间限制,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远程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乡医疗格局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滦州市人民医院积极搭建与京津及唐山等地知名医院的远程诊疗桥梁,借助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等尖端技术,成功打破了城乡医疗的地域壁垒,实现了医疗资源的跨区域深度共享。基层患者因此得以免受长途跋涉之苦,及时获得上级医院专家的精准诊疗指导。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对复杂病症的诊疗能力,还与乡村卫生院形成了无缝对接,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深度下沉与广泛共享。
通过远程医疗,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2024年,医院通过远程系统与乡村卫生院无缝对接超10400例,真正践行“让患者少跑路,让信息多跑路”的服务理念,从而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信息化赋能基层医疗,织密健康“守护网”
医院借助互联网搭建“云课堂”等线上学习平台,汇聚涵盖临床诊断、治疗手段等标准化培训课程。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能随时在线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同时,医院组建骨干专家团队,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指导模式。线下,专家定期实地指导;线上,通过远程会诊、视频及微信语音答疑随时提供专业建议,助力基层医生应对疑难病症。
在多措并举下,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以往村民患病需奔波大医院,如今常见病症在基层就能得到精准治疗。一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基层医生依靠所学与专家指导即可熟练应对。“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愿景,在总院与医共体医院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步成为现实,这既优化了基层群众就医体验,也为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
总之,滦州市人民医院在信息赋能医共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不仅强化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打破了城乡医疗壁垒,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共享。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开创了县域医疗发展的新纪元,更为推动医疗公平与可及性提供了强势助力。
撰稿:外联部 侍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