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滦州市人民医院网站!

微信公众号
立即关注
了解医院详情

院内新闻

我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 院内新闻

滦州市人民医院:超声检查精准捕捉罕见脾动脉夹层,让血管炸弹及时被“喊停”

发布时间:2025-09-09 08:00



炎炎夏日的一个中午,滦州市人民医院彩超室迎来一位焦急的患者,他因突发上腹痛前来检查。值班医生薛艳双接诊后,按照申请单为其进行腹部和泌尿系常规彩超检查,却未发现与腹痛相关的异常。

患者疼痛难忍,家属满心焦急。薛艳双医生牢记主任“仔细认真、不遗漏可疑征象”的教导,结合患者突发上腹疼痛的症状,将腹主动脉夹层、胰腺炎、早期阑尾炎等可能病因纳入排查范围,扩大检查区域。在逐一排查腹主动脉、阑尾均无异常,再次探查胰腺时,薛艳双医生在胰腺后下方发现关键线索——脾动脉管腔稍增宽,管腔内可见条带样回声。经反复确认,他大胆提出“脾动脉夹层”的诊断。

罪魁祸首就是这条纤细的光带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此次是来滦探亲准备返程时发病。拿到诊断后,患者即刻前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经增强CT验证,确诊为腹腔干——脾动脉夹层。北京专家对滦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的首诊结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要知道,超声首诊发现脾动脉夹层实属罕见。如今,患者康复出院,家属特送来锦旗以表谢意,感谢薛艳双医生“火眼金睛”,让这枚藏在患者身体里的血管炸弹及时被“喊停”。

科普时间:带你认识脾动脉夹层

什么是脾动脉夹层?

脾动脉夹层是动脉血管夹层的一种,属于极其罕见且危险的血管疾病。它随时可能发生破裂,引发大出血,进而导致失血性休克,严重时甚至会夺走患者生命。

动脉血管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1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内壁生锈变厚,会使血管弹性降低、变得脆弱。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压力冲击,易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血液趁机进入血管壁中层,形成夹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夹层的风险相对更高。

2血管壁先天性发育异常:这类患者的血管壁结构天生不完善,承受血流压力的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夹层。

3外伤:当腹部受到外力撞击,如同水管被重物砸到,会直接损伤血管壁,破坏血管的完整性,最终导致夹层形成。

超声诊断脾动脉夹层的局限性

虽然超声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但在诊断脾动脉夹层时存在一定挑战:

1受干扰因素多:肠道气体、患者肥胖、术后伤口等,都会严重干扰超声对深部脾动脉的清晰显示。

2依赖操作者经验: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高度依赖超声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3显示范围有限:超声难以完整显示整个脾动脉的全长,尤其是其中远段。

脾动脉夹层的超声直接征象:

1血管腔内出现细线状摆动的中高回声。

2呈现双腔征,即真腔(血流速度快、颜色明亮)与假腔(血流速度慢或有血栓、颜色较暗)同时存在。

3存在破口:血管内膜连续性中断,通过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或PW(脉冲多普勒)检查,可观察到血流在真假腔之间交通。

进一步确诊检查方式:

若临床高度怀疑患者为脾动脉夹层(如患者出现突发左上腹或腰背部剧痛),但因超声检查的上述局限性无法明确诊断时,必须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具体如下:

增强CT(CE-CT):是确诊脾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血管内膜、真假腔、破口位置、夹层累及范围以及周围脏器的情况,诊断价值极高。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这是另一种无创且效果优秀的检查方式,尤其适合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曾是诊断脾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由于它属于有创检查,目前更多用于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情况。

精确的诊断,能让患者少走弯路,及时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患者的认可,是滦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前进的最大动力。今后,滦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术,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滦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技术有精度,服务有温度,全方位护航患者健康!

撰稿:超声科  薛艳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