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滦州市人民医院网站!

微信公众号
立即关注
了解医院详情

科普知识

我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 科普知识

一摔就骨折?警惕骨量“断崖式”下降,3招教你应对

发布时间:2024-03-22 09:22



原来前段时间,小张的妈妈在外跳广场舞的时候不小心绊倒了,没想到这轻轻一绊却摔出了椎体骨折,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医生表示,这是因为张妈妈患有骨质疏松症,所以受到轻微外力就发生了脆性骨折。

人体的骨骼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进行着自我更新,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过程,但到了一定年龄,骨吸收速度会大于骨形成速度,骨量开始减少,骨骼便开始衰老。

《人体骨量变化研究发展》一文指出:

从出生开始,人体骨量随年龄增加,到30岁到达峰值,而后就开始下降。而女性到了50岁左右的绝经期,骨量便会急骤下降,出现“断崖式”衰老。而这也是骨质疏松的一种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据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已达到32.1%;65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更是达到51.6%。

除了年龄的因素,骨质疏松更偏爱女性是因为女性往往会因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出现患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增加,雌激素的下降导致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加、凋亡减少、寿命延长,导致其骨吸收功能增强,从而加速了骨量流失。

研究发现,女性50岁起骨量平均每年丢失0.5%~1%,绝经后女性平均每年丢失骨量3%~5%,最终可达峰值骨量的30%~40%。绝经后1-10年内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因此是骨质疏松的高发期。

而如今的年轻人,无论是缺乏室外活动、久坐不动、防晒过度,还是大量喝碳酸饮料、咖啡、饮酒、浓茶,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无疑是在“提前透支”骨量,加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早期往往没什么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骨量不断减少,骨微结构被破坏,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脊椎变形导致驼背、身高变矮等症状。当患者全身骨量严重丢失时,滑一跤、拎个重物,甚至只是咳嗽、打喷嚏,都可能发生腕部、肩部、椎体或是髋部的骨折。

脆性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绝经后女性一旦因骨质疏松症首次发生脆性骨折,再次骨折的风险可增加5倍。

椎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脆性骨折,严重的不仅使脊椎变形,甚至导致胸部畸形压迫心肺,影响正常心肺功能。

而髋骨骨折后果更严重,可使患者长期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还容易引发肺部、泌尿系统感染、脑梗塞等。髋部骨折发生的1年内,约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因此致残。

每一次骨折,对患者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的增加,也是对身心的沉重打击,降低生活质量,导致抑郁和孤立,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总而言之,预防骨质疏松是越早越好。

30 岁前向“骨骼银行”存入的营养元素越多,骨峰值就会越高,未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就越小,发生得越晚。

因此,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注意补钙,多食用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多晒太阳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钙摄入量,成年人为800毫克,50 岁以上增加到每天 1000 -1200毫克。

此外,要坚持锻炼,不吸烟酗酒,少喝咖啡、浓茶和碳酸饮料。当然,到了中老年时期,更应积极补充营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0岁后,建议每2~3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50岁后则每年要做骨密度检查,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上通常使用T值来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T值≥-1.0骨量正常、-1.0>T值>-2.5骨量减少、T值≤-2.5骨质疏松,如果再严重容易产生骨折。

如已发现骨密度低下或已患有骨质疏松症,除了服用钙和维生素D等基础治疗外,还应科学使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才足以阻止骨丢失并降低骨折风险。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指出,对于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使用地舒单抗进行治疗。地舒单抗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矿物质密度,并降低骨折的风险。该药物采用皮下注射而非静脉点滴给药,用药更便捷,等待时间更短,且可以长期使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患者可以到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进行注射。

对于已发生明确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群,日常要注意要加强防摔、防碰措施,比如选择合适的服装、防滑的鞋子,科学选择和使用适老辅助器具,进行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比如在家中关键位置安装扶手。

养护骨骼是全年龄段的必修课,关爱女性健康,更要呵护骨健康,骨骼保养赶紧安排上吧。

来源: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