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医科普
今天跟大家聊聊腹直肌分离。
最近几天,门诊来了几个产后复查的宝妈。都说自己有腰疼,便秘,小肚子松垮下不去。检查发现,她们都存在一定的腹直肌分离现象。有的甚至达到了三指多,近5厘米。因此,考虑她们的情况,都与腹直肌分离有关。
什么叫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是位于腹部正中央的两条纵向肌肉,中间由一条白色的结缔组织(腹白线)连接。正常情况下,两侧腹直肌的间距约为1-2指宽(小于2厘米)。
腹直肌分离是指腹直肌之间的间隙因过度拉伸而变宽(超过2指宽),导致腹部肌肉支撑力下降,核心力量不稳(腹部无力),可能伴随内脏移位(腹胀,便秘)、腰背疼痛、以及腹部隆起、骨盆前倾、肋骨外翻等影响美观的问题。
01为什么会发生腹直肌分离?
1怀孕:孕期随子宫增大、激素(如松弛素)导致腹部前方两束纵向肌肉不断被拉长,中间的连接线(腹白线)松弛,为胎儿提供成长空间。据报道,腹直肌分离的发生率在孕中晚期约为27%~100%,分娩后早期约为35%~60%。发生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巨大儿、多产、双胎、剖宫产等腹部手术史,与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无关。
2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韧带、肌纤维的弹性逐渐下降,导致高龄产妇腹直肌分离的发病率升高,分离程度也更严重,恢复所需的时间更长。
3肥胖或腹部脂肪堆积:腹部压力长期增高,导致腹壁肌肉被撑开。
4错误的核心训练:如频繁进行仰卧起坐、卷腹等动作,可能加重腹壁压力,导致分离。
5其他:慢性咳嗽、便秘、长期负重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02如何自我检测?
1平躺,双腿弯曲,脚踩地面。
2微微抬头,让腹部轻微收紧(类似仰卧起坐的起始动作)。
3用手指垂直按压肚脐上下区域,感受两侧肌肉间的缝隙宽度:
<2指宽:正常范围。
≥2指宽:可能存在腹直肌分离。
>3指宽:建议就医。
03如何改善或治疗?
1轻度分离(2-3指宽):研究发现,产后6个月内随时间推移,有自然恢复趋势。
避免加重动作: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重体力劳动。 腹式呼吸:吸气鼓腹,呼气时收缩腹部肌肉,维持5秒。
骨盆后倾训练:平躺,收紧核心,将腰部贴向地面。
桥式运动:抬臀时配合呼吸,激活深层核心肌群。
佩戴腹带:产后或术后短期使用,不宜过紧,仅提供外部支撑,但不可长期依赖。
2电刺激治疗: 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针对腹部肌群进行强化电刺激循环治疗,使腹部肌肉被动收缩,从而使分离的肌群恢复正常形态。电刺激对腹直肌分离治疗效果肯定。
3中医疗法:采用中医的电针推拿治疗。
4手术修复:
有学者认为腹直肌分离超过3指可以考虑手术,对严重分离(>5指宽)或伴随疝气等情况,通过缝合缩小间隙。
温馨提示:如何预防
孕期及产后:
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减少巨大儿的发生,避免腹部过度拉伸。
产后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运动。
日常注意:
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期挺腹或驼背)。
减少搬重物、久坐、避免大便干燥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找业人员进行锻练,避免错误锻炼。
腹直肌分离不会自行恢复,通过早期干预和正确训练,多数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腹部功能,重获健康体态!
撰稿:产科 李冠兰